close

  剛剛過去的2013年,是一個充滿轉折意味的年份。在這一年,很多在過去幾年已經被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都開始有了轉變。一如金融領域,過去數年一直秉持較為寬鬆貨幣政策的央行,卻在2013年攥緊了印鈔機,使得銀行業突遭“緊縮”之痛。與之類似,當大小政府官員對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不以為然之時,不承想十八大之後頒佈的“八項規定”落實力度會如此之大。
  整個2013年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紀委等中央部門至少出台了14部約束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各項行為的規定,涵蓋了他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據悉,自2013年3月起,中紀委已先後4次對32起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問題進行了通報。此外,已經查處兩萬餘名“頂風犯案”的幹部,這其中也不乏付曉光這樣的副省級幹部。的確,政府是改革最大的變量,故而,當改革僅僅是進入前奏階段,公務員們就能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到“變化”的來臨。對此,有官員表示,隨著中央關於生活作風的規定越來越細,公務員將越來越不好當。
  有人用“官不聊生”來形容2013年中央整頓吏治的行動,這固然有選擇性忽略“礦泉水瓶裝茅臺”現象的嫌疑,但至少在一個趨勢上,公務員在職業準則和道德規範上所面臨的壓力,的確是越來越重了。很多時候,趨勢本身比現狀更加具有說服力,不可否認,以今天公務員群體所享受的普遍待遇來看,對於體制外人們依然具有強烈的誘惑力。但假如依照2013年的趨勢繼續發展,那麼求職人群對於公務員的期待就會走低,而這也將在客觀上證明瞭“官不聊生”存在的可能性。
  當然,就現階段而言,“官不聊生”只是一種基於“民不聊生”的調侃而已,在政府掌握絕大部分社會資源的今天,企求“官不聊生”的想法只能說明言說者並未介入現實。理性而言,通過設定監督機制,明確公權力的範圍和行使邊界,即通常說的“把權力關進籠子”,才是真正可以爭取的目標。
  進一步言之,假如“把權力關進籠子”本身是一個有意義的目標,也是中央整頓吏治的初衷,那麼我們就可以提出:目前的整頓吏治行動是否能夠持續行之有效呢?對此,公眾的反應不免充斥疑惑。但正如北理工法學教授胡星斗給出的分析:“在目前法治不健全、也沒有完善的民主監督的情況下,如果再沒有整頓吏治的魄力,官場則會一派萎靡,腐敗成風。”所以,在法治不健全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背景,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情況下,以“下發文件”的方式規範官員的生活作風,是符合改革的現實邏輯的。
  符合現實邏輯當然不意味著就要遠離改革的最終目標。如何將行政動員式的整頓吏治之舉,引向常規性的法治監督局面,始終是一個改革者和改革的關註者們所共同關註的議題。因此,依然要強調的是,自上而下的強力監督固然十分地奏效,但自下而上的廣泛監督才能真正地持之以恆。向官員施加壓力,給民眾監督空間,並以法律的形式定格這樣的權利,才是頂層改革最終應形成的方向。
  毫無疑問,如2013年這般大規模的反腐舉動,必然能夠贏得廣大民眾的支持與信任。直白地說,反腐既是一種目的,也可能是一種手段,但根本上,應該作為目的存在。反腐能夠迅速聚攏流失的社會信任,但反腐的最終目的是要營造一個政治清明、權力有序,即無腐可反的局面。在改革的前奏階段,回收行政權力,聚攏社會信任,都是啟動改革,為改革成功保駕護航的必要之舉。但總體上而言,整頓吏治需要逐步地過渡到依法行政,通過設計制度化的監督手段,最終將權力牢牢關進籠子。而對於這一點,我們認為,充滿耐心且對任何微小進步都感到歡欣鼓舞的中國民眾,一定會給改革以充足的時間。
  >歡迎回應:shelun@188 .com 南都網:w w w .nandu.com  (原標題:[社論]從治吏到法治,將權力真正關進籠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92xfgc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