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爺爺,今天下午太陽好,我們邊曬太陽邊說事哈。”12月19日,溫江區永寧鎮的一所公建民營養老機構,28歲的李添立主持“一周菜譜”討論會。這是養老院每周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集體活動,討論下周每天的伙食安排。老人們眾口難調,要得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難度可想而知。在傾聽大家的要求後,經過李添立的一番綜合、解釋,老人們很快就達成了一致。在老人們的眼裡,李添立是個說話和氣、好脾氣的孝順孩子。
  近年來,我國養老開始從事業向產業轉化。2013年,民政部明確:新建公辦養老機構原則上實行公建民營,由國家投資規劃、設計並建設養老院基礎設施,政府部門進行服務和價格等方面的監管,引入社會力量從事養老服務。截至今年12月,成都市已有6所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投運。去年,李添立與朋友共同參加競標成功,與溫江區政府簽訂了6年使用期的合同。他籌集600萬元資金,使一個占地2.6畝、8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的養老機構,在配備了酒店式服務的設備後運轉起來,慕名而來者,天天在增長。李添立坦承:“這六年,我沒太多考慮賺錢,我想用服務贏得老人口碑。我渴望六年後有幸再度競標繼續經營,以實績去平復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的情況,改變民營養老機構在養老人群中只顧盈利的印象。”
  在食堂,到過4家養老機構的沈志航夫婦說,民建民辦養老機構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公信力,高高興興進去,憤憤然離開是常事。他去的第三家,入住第一天就感到處處是陷阱,他捨棄2000元定金,帶著老伴來到這裡,一周過去,開心得很。在309房,曾長期在街頭拍DV,倡導精神文明,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成都好人張海秋已病重。他信任養老院的真誠,從家裡搬來了必需的東西沒打算再回去。他請小李幫助聯繫有關部門,辦理了器官乃至遺體捐贈的種種協議。退休教師鄒崇智兒女在國外,她和丈夫14年中住過多家養老公寓。眼下,他們找到政府監管的養老機構,圖個管理正規,也圖個歡度晚年不慪氣。活動室,入住兩個多月的馬婆婆、周婆婆,學會了用智能手機拍照片、發短信、上網下載歌曲。不時還可聽到馬婆婆用普通話對人說:“給您視頻一段怎麼樣?”
  本報記者 餘坪 攝影報道
  (原標題:暖陽照進老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92xfgc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