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28日電 (記者 劉雅鳴、李鈞德)太康,黃淮海平原著名的農業大縣,曾因年棉花種植面積超百萬畝而有“銀太康”之稱;如今,這個昔日的糧棉大縣,已發展成為有名的紡織工業大縣和全國最大的民用鍋爐壓力容器生產基地,在民用鍋爐市場中占據超過四分之一的份額。
  讓太康縣發生如此巨變的,是河南省自2008年底開始實施的產業集聚區發展戰略。近年來,河南改變過去“村村點火、鄉鄉冒煙”的分散髮展模式,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如今,遍佈全省的180個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富民強省振興中原的新引擎。
  統計顯示,2013年,全省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3萬億元,占全省比重達52.6%,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鄭州電子信息、洛陽裝備製造、漯河食品3個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123個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民權製冷、長垣起重機、許昌發製品、鶴壁金屬鎂加工、南陽防爆電器、虞城鋼卷尺、柘城金剛石製品等30多個產業(產品)成為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冠軍產業集群。
  產業集聚區成中原轉型發展新載體
  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工業基礎薄弱。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河南經濟形勢急轉直下:2009年1月,全省工業增速僅為1%,在沿海打工的農民工洶涌返鄉近900萬人。
  每一次危機都是產業格局重新調整、區域格局重新洗牌的重要節點。彼時的河南,儘管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但是,省情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低、散、小”的工業發展方式、以能源和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人口大省的資源環境約束,都使河南在發展道路上舉步維艱。
  時任河南省長的郭庚茂(現任河南省委書記)認為,在全球化時代,經濟領域的競爭,已經不是單個企業或產品的競爭,而是產業體系和配套能力的競爭。只有培育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郭庚茂的倡導下,2008年12月,河南省委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努力使之成為“全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和戰略支撐”。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關於推進產業集聚區科學規劃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產業集聚區作為全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戰略突破口。
  為了使產業集聚區真正成為河南省科學發展的新載體,河南省規定,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必須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即“三規合一”);同時要求企業集中佈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促進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即“四集一轉”),以確保產業集聚區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產城互動、融合發展”。
  除此之外,近幾年,河南省先後出台了數十個文件,綜合採取土地、財稅、電價等扶持措施,推進生產要素集中配置和營商環境明顯改善,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集聚區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
  產業集聚引發中原“聚”變
  按照“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原則,河南各地結合比較優勢,合理確定產業集聚區特色主導產業,著力推動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企業關聯由散到聚發展,培育形成一大批競爭力較強的特色產業集群。
  地處黃河故道的農業大縣民權,是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2006年縣財政收入在全省100多個縣排倒數第一。前不久,記者在民權縣採訪時看到,十多平方公里的製冷工業園內,已形成擁有萬寶電器、冰熊冷藏車、松川專用車等整機裝備企業24家、配件企業40餘家的製冷產業集群,冰櫃年生產能力達1200萬台、冷藏保溫車達1.5萬輛,其中冷藏車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
  在這些特色產業集群的帶動下,河南省逐漸擺脫“低、散、小”的工業發展模式,大步向先進製造業和新興工業大省邁進。據有關部門統計,2011-2013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一些基礎較差的傳統農業縣、貧困縣,通過產業集聚區實現了突破和跨越。
  在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河南省還堅持以產興城、依城促產,以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擴大,以就業增加帶動人口向城鎮轉移。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城鎮化率達43.8%,比2008年提高7.8個百分點,21個縣城區常住人口超過20萬人。產業集聚區的就業吸納能力、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乾已成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  (原標題:河南打造180個產業集聚區 成富民強省振興中原新引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92xfgc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