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意義上,人們出石頭、剪刀、布的概率。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人人都不陌生,但要做“常勝將軍”卻非易事,日前,研究人員稱,通過實驗發現了“石頭、剪刀、布”的制勝策略,“勝留輸變”的模式可能是人腦中固有的條件反射,其中潛藏的心理狀態值得進一步研究。該發現引起了網友的集體吐槽:“無聊的研究,閑得蛋疼,好偉大的發現,可以得諾貝爾獎了。”
  研究成果:
  人的大腦習慣“勝留輸變”
  這個關於石頭剪刀布策略的研究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據瞭解,研究人員招募了360名志願者,將他們分為60組,每名志願者需要玩300回合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並記錄他們的游戲過程。為研究刺激因素給志願者游戲戰略帶來的影響,他們還為游戲設定了獎金。通過觀察學生使用的策略,他們發現了獲勝者或失利者習慣使用的游戲策略。
  根據該研究論文,玩家往往傾向於採用上一輪贏了的策略,而導致其輸了的策略,玩家往往會在下一輪中更換。比如,一個人上一輪比賽出了石頭贏了,其下一輪會傾向於再用石頭,而如果其用石頭輸了,下一輪可能會選擇換布或者剪刀。
  研究還給出了石頭剪刀布的獲勝策略:如果你的對手前一輪用石頭打敗了你,那你這一輪可以選擇用布;而如果你的對手前一輪出石頭輸了,那你可以針對其此輪可能會出的剪刀或布,給出相應的剋制招。
  研究人員:
  “或可實現更高社會效益”
  該論文目前在開放的論文出版平臺“預印本”上公開。值得註意的是,在這個平臺上發表並不代表論文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其仍需進行嚴格的同行審議後才能正式發表。
  研究論文作者、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海軍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他稱這份研究正在同行審議過程中,按照學術界慣例,無法接受採訪。
  根據其發表的論文,研究者表示,其所做的實證研究顯示,人類的集體行為是與純粹的數學理論如納什均衡概念有衝突的,其認為,新的策略可能可以給玩家提供比納什均衡策略帶來更多贏的機會,也可以實現更高的社會效益。研究者還在論文中表示,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激發更多在人類決策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後續研究。
  實際上,這篇全英文的報告長達21頁,包含各種數理模型,遠比報道所述的“找360個學生玩游戲”複雜得多。有分析認為,論文摘要說得很清楚,是為了研究有限次數內不合作對抗的高回報策略研究,這裡用了“石頭剪刀布”作為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存在一個在適當環境下的回應可以產生的較高的社會效益。這是很嚴肅的社會科學研究,部分媒體報道時有斷章取義之嫌。
  吐槽派網友PK力挺派
  @曾徵:研究這個有點無聊,沒有實際意義。留著精力和時間到更需要研究的項目中去,豈不更好?
  @五十五:國內科研人員開始研究這些無聊的小玩意了,搞科研的比搞足球的還不靠譜。
  @真假文山君:我們的科學家真的太高端了,他們會不會是下一屆諾貝爾獎得主啊?
  @王---澤:這磚家得有多無聊啊,不會每天都閑得蛋疼吧?
  @品茗品香茗:看了這篇報告之後,雙方又該怎麼出呢?
  @Dorian的扇子:科學家合理利用科研經費,在辦公室喝酒划拳的同時研究出來了這個制勝策略?
  @看客:可以把它看作一種游戲,游戲有開拓思維的作用,沒有什麼不好的。說得學術一點,這種最簡單的游戲往往考驗著人們的對抗心理學和慣性思維。
  @芙蓉國里盡曹暉:研究它自然有其道理,即使現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說不定下一個諾貝爾獎就來自於我們司空見慣的鎚子剪刀布。
  @BenjCopper:人家的論文你看過了並且真的看懂了嗎?英文文獻看得懂嗎蔥攣胖換崢幢晏猓壞愣懶⑴卸暇穸濟揮小�
  @MR阿璐哥哥:這個課題說穿了就是一個概率問題以及博弈,感覺這個專家是專門搞數學的。
  石頭剪刀布策略背後
  實為嚴肅學術問題
  專家指出,一條極其簡化的科技報道,引爆了網民們對中國科學家的集體調侃。即使此後不少媒體找出了論文原文,證明瞭這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也無法消除人們的質疑甚至謾罵。且不論這一報告究竟價值幾何,至少可以看出:只求表達而不求實證,確為當下社會浮躁病的病象之一。大家可以對科學界的浮躁表達不滿,但是,在斷定別人的科研是垃圾之前,何不先檢視自己的發言是否具有科學精神呢?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外籍副教授約翰·斯坦貝格表示,這並非是突破性的研究,但其內容本身是有趣,有價值的。如果你跟人玩剪刀石頭布,對手又很聰明的話,似乎看起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剪刀、石頭和布各三分之一的機會,根據此次研究的內容,如果大部分人的模式不變的話,則利用研究者給出的策略是可以提高自己贏的概率的。
  也有專家客觀指出了這項研究的不足之處。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某教授認為,從剪刀石頭布出發來研究博弈論等問題,研究思路是可以的,但關鍵是,人不可能像機器人一樣冷血,人的思維是獨立的、複雜的,就算真有這個策略,對方為什麼是木頭呢?人家也會採取反策略。
  評價科研結果別浮躁
  馮源
  中國的幾位科學家最近完成了對“可控實驗社會博弈系統中一些非平衡統計物理問題”的課題研究。這本是個讓外行看了頭暈的課題,只是因為似乎是兒戲的“石頭剪刀布”是它的研究對象,且被新聞報道作為重點介紹,才引來“無用的研究浪費經費”的洶洶惡評。
  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探索世界的成果,科學研究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增進人類的福祉,其中也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只要對科學發展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並不是所有科學研究都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實際效果,特別是基礎學科和前沿學科。
  在科學史上就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原理時,曾經有人問:“這有什麼用處?”法拉第則回答:“一個新生的嬰兒有什麼用處呢?”不到100年,“新生的嬰兒”已經是人類不可須臾或缺的“巨人”。
  由此可見,單純地用“有沒有用”的標準,特別是眼前的“有沒有用”的標準,來評價科學研究的結果,是短視的,而這種短視背後則是浮躁。就拿“可控實驗社會博弈系統中一些非平衡統計物理問題”這個題目來說,雖然長且難懂,但是拆開來看,每個詞語並不陌生,特別是“博弈”一詞——雖然許多人會把它寫成“博奕”,但是它已經成為公眾討論政策效果的常用詞彙。
  因此,如果批評者多瞭解一下那個科研課題實質,就不至於發出這樣簡單粗暴的見解,事實上,在第一輪批評聲浪過去之後,一些更為專業的批評意見已經見諸報端,它們討論的不是“有用”與“無用”的關係,而是“對”與“錯”的關係——這樣更貼近科學研究的本質。
  本版文字據新華社、《廣州日報》、《新京報》
  本版製圖/王斌
  (原標題:石頭剪刀布 研究非兒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92xfgc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